欢迎光临中华道教清微道宗协会官方网站!
《老子》的人民性初探
来源:   作者:

提要:有人認爲“道家不以人爲本”;又有人認爲“老子是站在奴隸主立場上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”。本文用老子的大量論述,來印證《老子》有強烈的人民性。老子将人看作“神器”,極度愛惜人的生命,維護人的尊嚴,主張救度一切人。他是站在人民的立場上,維護人民的利益。他尖銳地揭露統治者的貪婪、腐敗,并反對進攻性戰争,要求統治者戒貪、節私。統治者的好壞,要人民來評判。人民是國家的根基,主人。老子的這些思想,今天仍有很大的現實意義。

主題詞:老子  人民性  以人爲本  反貪  節私

1851年10月25日,馬克思在緻恩格斯的信中寫道:“現在已經發現德國未來運動的意義,這就是人民性的原則。”(《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第48卷,人民出版社,2007年,第424頁)馬克思将革命運動的最高原則看作是人民性。其實,古代一切文化典籍和現、當代精神文化産品,其價值、意義的考量,最基本、最高的原則,仍然在于是否具有人民性,是否符合人民大衆的願望、喜好、利益和需求。

《老子》流傳了2500多年,其所以經久不衰,(在全世界,翻譯語種及發行量據說已經超過《聖經》躍居全球第一;《紐約時報》列出全世界古今最有影響力的作家,共有10位,老子居于首位。)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人民性以及既深刻又廣普的哲理性。後文,我們對《老子》的人民性作初步探讨,以期抛磚引玉。

一、以人爲本,尊重人,愛憐人,救度人

《老子》從西漢初、中期被尊之爲“經”,到東漢道教産生後老子被奉爲“太上老君”,其人其書皆逐漸被神聖化了。然而,《道德經》與佛經、《聖經》最大的不同,就在于《道德經》是老子在世時著的書,全說的是“人的話”,而佛經、《聖經》是釋迦牟尼、耶稣成佛、成上帝之後傳授、默示的“經”,全說的是“神的話”。

整部《老子》,把“道”放在至高無上的地位,“道”是宇宙萬物産生的總根源、總根據。但老子言道論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卻在于人,在于人的社會,在于社會的人,在于人的方方面面,在于社會的方方面面,可以說是無所不及。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人學、社會學的思想庫、百科全書。全都是以人爲本,以人爲核心的。

(一)将人看作是“神器”

老子把人看得非常神聖。第二十九章說:“将欲取天下而爲之,吾見其不得已。天下神器,不可爲也,不可執也;爲者敗之,執者失之。”

“天下神器”,猶言“天下人是神器”,或曰“天下之神器”。神器即神物。這裏的“神”,不是神鬼、神仙的“神”,而是神奇、神妙,有靈性,不同于一般的“物”,而是神物。他有思想,有智慧,需要自主,自由,“有爲而治”的過分約束、管制是不行的。所以說“不可爲也”。“天下”就是指的天下民衆、民心,“取天下”,就是獲得天下民衆、民心。

老子認爲:“凡物或行或随,或噓或吹,或強或羸,或載或隳;是以聖人去甚、去奢、去泰。”“凡物”,即言凡是神器、神物。“或行或随”,是說有的前行,有的随後。“或噓或吹”,是說有的噓暖氣,有的吹寒風。“或強或羸”,是說有的剛強,有的羸弱。“或載或隳”,是說有的能承載,有的在危壞。老子用連續的排比來描述具有靈性的“神物”,是百人百性,各有不同,具有個性化、多樣化的心理、性格特征。不能強取,也不能硬性地“有爲而治”,更不能當無靈性之物去執持、把玩,隻能因勢利導,順其自然。反之就會“爲者敗之”,“執者失之”。

因此,老子告誡統治者做事情、行法令,必須要将輕重、分寸之合适度把握至恰到好處,過猶不及,物極必反,必須像聖人一樣行事,“去甚,去奢,去泰”,不要走向極端。


发布时间:2024-01-15  阅读:262次
  上一篇:没有了!

保存图片,微信识别二维码

微信号:客服中心:CDDATOP

(点击微信号复制,添加好友)

  打开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