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国颍川郡考叔庙现在坐落于长葛董村镇(民国时期成为考叔乡)吴岗上。
确实,说起来长葛最有名的山,那肯定是陉山。但小编今天要讲的这座山有别于很多长葛人心中本地唯一的山陉山,而是位于东乡董村,一个历史传说之悠久不逊色于陉山的牛脾山。2000多年前的“掘地见母”牛脾山,说的是这座山的形状恰似牛的脾脏。这个不甚文雅的名字背后,牵扯的是2000多年前一桩血雨腥风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。那是关于春秋霸主之一的郑庄公的故事。相传郑庄公生出时跟其他孩子不一样,是脚先伸出来,倒着生的。这样的出生方式一方面给母亲带来巨大的痛苦,另外一方面,当时也有传言,说是倒着出生的孩子“天生反骨”。就是因为这样的原因,打小开始郑庄公就不讨亲生母亲武姜喜欢,甚至母亲给他取的名字就叫“寤生”。相反,对于郑庄公的弟弟叔段,武姜却是百般疼爱。但寤生毕竟是嫡长子,在父亲去世后根据周礼顺利继位,成为郑庄公。这反而加深了武姜的偏见,她千方百计地帮助小儿子叔段培植势力,想让这个自己最疼爱的孩子将来取而代之成为郑国国君。一开始,武姜出面要求郑庄公将叔段封于制邑(今郑州上街区),郑庄公回答母亲说:“制这个地方太险要了,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,若是封给其他城邑,我都可以照吩咐办。”武姜又要求把小儿子封到京邑,郑庄公便答应了。京是当时郑国最大的城邑之一,叔段到了京之后也被称作京城太叔。
后来叔段的势力日渐庞大,果然掀起了叛乱,郑庄公提前探知了叛乱时间,大败叔段,一路追击到鄢城(今许昌鄢陵)。这就是《左传·鲁隐公元年》里“郑伯克段于鄢”的故事。处理完弟弟的叛乱,郑庄公深知这一切都是因为母亲的偏见引起的。盛怒之下,他把母亲安置在了城颖(今漯河临颍),并发誓说“不到黄泉不相见”。然而毕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,庄公很快后悔了。恰逢此时,城颖当地的官员颍考叔在一次参加宴席时候,故意把肉留着。庄公问他为何,颍考叔回答说:“家有老母,没能尝过君王赐予的肉羹,我带回去给老母亲享用。”庄公听后潸然泪下。颍考叔知道君无戏言的道理,便选了一处小山向下深挖隧道直到挖出泉水,称之为“大遂”。既然已经见到了“黄泉”,那庄公与母亲的相见便不再违背誓言。至此,这对苦命母子终于迎来了和解。
而这个故事中关键的那个“大遂”就在今天吴岗村的牛脾山上。颍考叔这种“孝子不匮,永锡尔类”的行为得到了后世的大力赞扬。在牛脾山的山顶,至今还建有考叔庙来纪念这段佳话。考叔庙最早是何年何月建起的已不为人知,目前残留的建筑里修缮岁月最早的要追溯到金朝大定年间。庙里还存有一座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碑,上书“郑庄公见母黄泉处”。
赚来的第一笔钱,是拿来修养老院或许是因为这段2000多年前的往事,使得孝老爱亲一直成为吴岗村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。
吴岗也没有落后,当时2000多口人的吴岗村一口气建起了烧酒厂、铸造厂、烧砖厂3个厂子,给吴岗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收益。“那时候俺村一年光办厂的集体收入就能有几百万!”已经年愈七旬的陈遂亭当年是吴岗村办酿酒厂的质量检测员,提起村子往日的荣光他满是骄傲,“当时村‘两委’在一起开会,商量着这些钱该咋花,有人说给村里修路,有人说继续投资扩大生产,然后俺老书记大手一挥,拍板说先建个养老院,叫村里老人享享福!”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,这样的想法实属超前,但也就是在吴岗这样孝道传统传承上千年的地方,才会有这样的故事吧!
于是,吴岗成为了当时长葛创办村办养老院最早村子之一。敬老与爱幼总是分不开,敬老院建成后,吴岗村又拿出集体收入,盖起了两层教学楼。那时长葛乡村中小学的教学楼大都是上世纪50年代前后,利用各地拆庙的物料建成的,经过30多年风雨早已破旧不堪。而吴岗的孩子们,在那个困难的年代率先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教室。孝道的传统仍在延续千百年的风雨,似乎把牛脾山吹矮了,但矗立其上的考叔庙却岿然挺立。上世纪50年代,这里曾被当做吴岗小学的教室使用。口读的是科学知识,耳闻的是颍考叔故事。自民国初年开启的战乱年代,使得这个千年香火不断的考叔庙日渐破败。最近几年,在周围群众的自发捐款下,考叔庙被修葺一新。人们请来了他乡的塑像师傅专门为这位2000多年前的孝子制作了塑像。在吴岗村党支部书记赵高远眼中,这些行为有着特殊的意义。“虽然叫做庙,但我们考叔庙跟其他地方那些供奉神仙的庙宇有着根本区别。人们来到这里礼敬上香,不是为了求神拜佛,而是真切地纪念颍考叔这个2000多年前的孝子。人们祭拜他不是为了祈福避祸,而是知道这样的孝道传统,需要自己和未来的孩子永远继承下去。”赵高远说。
这之外,吴岗村每年也会举办孝道大餐,评选出孝老爱亲的榜样。故人远去已久,这一个关于孝的故事,新人依旧在书写。牛脾山上有一个2000多年树龄的古槐,不知为何这棵古槐的主干被劈开,弯下去的部分呈卧槐的姿态,好像一个老人闲来无事侧卧在树荫下乘凉。而那缠绕在枝头的一根又一根红绳,或许就是那传承千年的美好吧!